“我的母校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一所特色鮮明的大學。她并非‘985’高校,又地處西部,卻產生了令人稱贊的人才培養(yǎng)‘西電現(xiàn)象’。高考恢復后,西電培養(yǎng)的本科生中共有7人當選兩院院士,培養(yǎng)的研究生中有2人當選兩院院士,這個數字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航天領域一些備受矚目的國家重大工程項目總師崗位上,同樣也活躍著西電校友的身影?!?/p>
5月22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包為民,在出席西電牽頭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開題啟動會間隙,就當前大學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問題接受了記者采訪。
往后40年,不易初心
包為民談到,當選院士的西電校友只是眾多杰出校友中的代表,更多校友畢業(yè)后走向社會,已經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yè)的主力軍?;謴透呖家呀?0年,確實需要思考、挖掘西電培養(yǎng)人才的經驗做法,為西電未來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借鑒,推陳出新,為國家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
“很幸運,我高中畢業(yè)正趕上高考恢復,77年我參加了高考,但當時時間倉促,思想準備不足,第一次考試我落榜了?!睉浧鹉晟贂r的高考經歷,包為民不無感慨,“78年,我第二次參加高考,報志愿時,父母建議我,信息時代是未來發(fā)展趨勢,而西電在信息技術方面很有優(yōu)勢,于是,我填報了西電,并如愿踏進了西電校園?!?/p>
40年,在人的一生中很漫長,但當看到很多航天領域德高望重的老前輩仍然思維活躍,挺立學術前沿,時刻思考科學問題時,又讓包為民感到,40年亦如倏忽之間,自己取得的成績還很不夠?!扒拜厒兊目少F精神,感動著我,也鞭策著我,往后40年,要始終保持旺盛飽滿的工作熱情,即使80、90歲,依然要有像他們這樣的人生境界。”
造就人才培養(yǎng)“西電現(xiàn)象”的六個因素
1960年出生,1982年畢業(yè)于西電,2005年當選中科院院士的包為民,以自己的切身體會,解讀了人才培養(yǎng)“西電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
包為民認為,主要因素有六個。一是西電系我黨我軍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她曾是為國家培養(yǎng)工程技術人才的搖籃,從1931年誕生于瑞金開始,西電身上就流淌著紅色的血液,有著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和紅色基因,愛國奉獻是西電人的根本情懷。二是西電專業(yè)特色鮮明。在86年的辦學歷程中,始終堅持發(fā)展信息學科特色,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三是西電幾十年如一日扎根西部。長期汲取古都西安渾厚的人文、歷史文化,對學校人文精神有著很好的浸染。四是學校堅持以育人為本?!拔母铩焙螅麟娪幸慌鷲凵礃I(yè)、作風扎實的老教師,以學生為中心深耕講臺,當時每班都有自己聽課的大教室和自習的小教室,輔導老師都非常敬業(yè),課后會到小教室巡視檢查,和學生近距離交流,認真細致解答同學們的問題,對教育事業(yè)全情投入,有力地為學生成長保駕護航。五是西電曾有嚴格軍事化的管理。這使得學生心中駐扎著強烈的集體榮譽感,“嚴格”“規(guī)范”“守時”這些關鍵詞,在西電學生身上打下了深刻印記,為學生走出校門步入社會打下良好基礎。我們的班主任郭立勛老師和指導員徐文龍老師都是敬業(yè)典范,與學生吃住在一起,全方位了解學生狀況,同學有困難及時給予幫助。最終,班上只有一個同學病退,沒有一個留級,全部正常畢業(yè)。老師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學生身上,學校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一片學習成長的沃土。六是當時班上同學的成長經歷和文化背景大不相同。年齡最大的30多歲,上過山、下過鄉(xiāng)、扛過槍、開過機床,生活閱歷和社會經驗豐富得多。最小的16歲,都喜歡跟在老大哥、老大姐身后轉悠,聽他們講對人生、社會的認識,感到很新鮮,也很受用,這對年齡小的同學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很有啟迪和幫助。這種同學之間的交流,有時比老師的說教效果更好。
變化的是時代環(huán)境,不變的是西電精神
“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我們,面對如海的知識,如饑似渴,迫切渴望能將逝去的時間奪回來,都憋著勁兒在學。”對當年校園里刻苦學習蔚然成風記憶猶新的包為民,也一再強調,“77、78級學生的生源構成及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已經不可能再造復制,當年在教學中使用的一些措施,現(xiàn)在不一定管用?!?/p>
現(xiàn)在社會豐富多彩,信息更加透明、快捷,只需一個手機天下事就能盡收眼底。學生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和批判能力若差一些,就很容易被不良信息誤導。時代變遷,教育工作難度增大,當年的老辦法照搬過來不一定有效,歷史在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在變化,要在教與育中,將好傳統(tǒng)與當今的時代特征相結合,對學生因勢利導,這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實踐。
“然而,縱使環(huán)境再改變,依然不變的,是我們的西電精神?!粤Ω⑵D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與西電精神也是相通的。作為延伸著紅色血脈的西電,培養(yǎng)出的學生要始終有這種精神。這就要求大學的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強烈的為國為民情懷?!闭劦竭@里,包為民的話語擲地有聲。
家國情懷指引出奮進擔當的成功路
而這一點,又恰與西電現(xiàn)任黨委書記、校長鄭曉靜院士著重強調的“做有家國情懷的育人者”理念不謀而合。
鄭曉靜認為,身為大學教師,就應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做到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教書育人、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fā)展的偉大事業(yè)之中、融入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的偉大奮斗之中,詮釋好有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懷和大格局的育人角色,并以自身的言傳身教,將西電人長期積淀形成的深層次文化心理密碼——對祖國和人民的深情大愛,對祖國富強、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以及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傳遞輻射至更多的西電學子。
包為民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大眼界、大境界、大胸懷、大格局的塑造,實際上正是西電人才培養(yǎng)成功的那把“關鍵鑰匙”。
事實上,包為民自身的學術成長經歷也很好地驗證了這一點?!按髮W畢業(yè)時,正趕上國家建設一批重點工程,投身航天事業(yè)的我,十分幸運地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向技術高峰不斷攀登。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倘若我放下國家交予的任務,隨流下海或出國,就絕不會有今天的包為民了!我也有出國的機遇,但都放棄了,我選擇留在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p>
“一個人能成功,需要具備三個因素:一是要有基本的素質、基本技能。這是在大學能夠習得的。二是要有施展的平臺和個人的努力。中國航天事業(yè)是國家的高技術戰(zhàn)略目標,中國是一個大國,平臺很大,面對機遇,要做一個勤奮、有準備的人。三是要有對國家民族強烈的情懷。個人能否成才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在人的一生中,時常要面對在個人、集體、國家三者間進行選擇的十字街頭,必須認識到,國家國泰民安,能夠邁入世界前列,實現(xiàn)“航天夢”、“中國夢”等既定目標,就可由此牽引,出成果出人才。選擇國家,國家就不會拋棄你。以這樣的情懷去做選擇,規(guī)劃自己的人生,培養(yǎng)出這樣的學生,學生自然就會成功。”
包為民自豪地說,“如今西電培養(yǎng)出的航天領域杰出校友人才輩出,‘天宮一號’總設計師楊宏、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神舟飛船通信系統(tǒng)總設計師楊孟飛等,身上都載著西電人家國情懷的深深烙印?!?br />需要能打硬仗能攻堅的教師隊伍
作為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看著學院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迅速成長,包為民感到很欣慰。他認為,這得益于學校對學科建設的高度重視、對學科發(fā)展的前瞻性規(guī)劃,以及空間院全體師生團結齊心、敢想敢拼的精神。學院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四個因素:一是學校領導審時度勢,搶抓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的機遇,扎實推進學科實力拓展計劃,為學院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和契機;二是學院成立時,來源于不同學科的教師優(yōu)勢互補、相互支撐,做到了“一加一大于二”;三是學院教師將育人視為重中之重,雖然學院師生數量不多,但卻有良好的師生互動機制,教師深入了解學生情況,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也增進了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四是學院有一支能打硬仗、能攻堅的教師隊伍。面對學院發(fā)展道路上的機遇與挑戰(zhàn),老師們個個都卯足了拼勁兒,這種勁頭又無形中傳遞到了學生身上,使得整個學院充滿了生機勃勃的氣息及向上生長的能量。
(文/《中國科學報》 張行勇 《西電科大報》吳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