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要一年的繁榮,那就種莊稼吧;如果你要百年的昌盛,就培育人吧!無論是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杰出人物,還是在普通崗位上自食其力,以誠實的勞動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平凡人物,都受到過教師的教育和指導。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是文明的締造者和傳播者。徐越彥就是一位當了一輩子教師的將軍。
徐越彥,1929年9月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徐越彥的青少年時代正值日本帝國主義鐵蹄對我國的肆意踐踏。他親身體驗了帝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飽嘗了失學的痛苦。良好的家庭熏陶,使他從小就崇尚教育,熱愛學習。他憧憬著能上大學,讀很多很多的書;憧憬著能當教師,有很多很多的學生。
上高中時徐越彥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響,盡管戰(zhàn)火紛飛,居無定所,他還是抓緊一切時間刻苦學習,渴望著用知識報效祖國。1949年徐越彥迎著新中國的朝陽考入大連工學院電訊系,1952年參軍入讀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1953年畢業(yè)后留校當了一名教師。
教師的神圣職責激勵著年青的徐越彥,編教材、譯資料,上講臺,批作業(yè)。有學識,有理想,又是干事業(yè)的大好年華,他渾身就像有使不完的勁,滿腔熱情地投入到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yǎng)人才的事業(yè)中。他首次開出了雷達勤務課程,領導了單脈沖精密跟蹤雷達和盲目著陸雷達的研究。
1969年,正當徐越彥甩開膀子大干,前程一片燦爛之時,轟轟烈烈的文化大革命開始了,他無可奈何地放下正在進行的科研和教學工作,扛起背包到河南省許昌通信兵五七干校勞動鍛煉,拿粉筆的手握起了鋤頭,研究雷達的腦子開始琢磨種田,一干就是兩年。他實在是放不下他的事業(yè)、他的課堂,做夢都想著重返講臺。1971年徐越彥終于有機會重入軍營,擔任總參通信部沈陽外訓大隊教員,1975年調南京總參通信工程學院任教。
教育之根味苦,教育之果甘甜!幾十年來,徐越彥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樂此不疲,“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為我軍現代化人才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從事的DECNET通信子網軟件分析與開發(fā)的研究,被評為1992年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980年被評為教授,碩士生指導教師。1993年徐越彥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他曾擔任南京總參通信工程學院訓練部部長、部黨委書記,院黨委常委。
1988年9月徐越彥被授予少將軍銜。
(王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