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東漢,1917年生于湖南瀏陽,1930年參加紅軍。曾任紅十八師、六軍團電臺隊長,三五九旅電臺區(qū)隊長、三科科長,中原軍區(qū)通信處處長,中央前委通信大隊大隊長。建國后歷任通信部干部處處長、業(yè)務處處長。1955年調任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1963年調任通信兵副主任,顧問
第一次見到黎東漢將軍,是在入學后的一次全院大操場上的集會。他就坐在主席臺中央,從臺下往臺上看是個大全景,后排的我看不真切臺上首長們的面容,可是黎院長那耀眼奪目的少將軍銜格外引人注目。同班的小許說,聽口音黎院長必定是他的湖南老鄉(xiāng)。年青好奇的我還真去打聽了一下,黎院長的確是湖南瀏陽人,還是個“老通信”。
第二次見到他,是在小花園的一次偶遇,慌忙中我竟忘了敬軍禮,擦肩而過之后才敬了一個禮。我悄悄窺視,黎院長竟是那樣偉岸、瀟灑。第三次我們又在原大操場舞臺上見面了。當時我正在聚精會神地寫“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奮勇前進”的大標語,聽到背后有人走近,一回頭,竟是黎院長。他沖我笑了笑,直夸我字寫得好。這次近距離的接觸,使我感到他是那么和藹可親,懼怕的心理一掃而盡。后來,見面的機會多了,越發(fā)地感到他是那么樸實,沒有一點架子。
后來我調到機關工作,也更了解黎院長了。他1930年參加紅軍,歷任紅18師及紅六軍團電臺隊長,三五九旅三科科長,中原軍區(qū)司令部通信處長、軍委通信部干部處處長、業(yè)務處處長、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特別是我院1958年從張家口到西安的大搬遷,其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他對我校的發(fā)展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歷盡艱辛,在西軍電大發(fā)展時期,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1959年學院成為全國重點軍事院校。
1963年7月,黎東漢院長被上調到通信兵部工作,學校在在六號樓會議室為黎院長舉行了歡送會,大家都依依不舍。他說,對西軍電的這份情我是永遠不會割舍的,我一定回來看咱們的學校。果然幾次校慶他都回來了。
1994年春天,我隨學校攝制組前去北京收集有關在校工作的老領導圖像資料。那天,我們去通信兵大院找黎院長?;疑男亲湓诜N著花、菜的小院中,我們邊走邊喊徑直向小樓走去,屋內無人答應,小院一隅一位好似花工的老人一邊為樹理裝,一邊發(fā)問:“是找我?”我們同時回頭,那老人步履急急由遠至近,恰如變焦鏡頭定格在我們面前,我驚疑這還是那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黎院長嗎?一身舊灰布衣,不濟的眼力瞅著我們, “黎院長!學校來人看你來了!”他笑了,從這熟悉的笑容中,我又找到了將軍!他一邊拍打著手中的泥土,一邊招呼大家進屋。他說,現(xiàn)在耳朵背了,不大聲說話我都聽不清了……
他的家,整潔簡樸,客廳里既沒有象樣的家具,也沒有貴重的擺設,只有一套舊沙發(fā)和幾把椅子,和我想象中的將軍樓相差甚遠,家中的陳設與我們普通人家竟無兩樣。我尋找著錄像的背景,找到了一棵塑料松樹。
一陣寒喧之后,便進入拍攝,我們將鏡頭近聚在老將軍的身上,聽他講那讓人感動的人生經(jīng)歷。他按著預先安排的內容,講著講著就講到了“難忘的52天”。那是1935年7月,國民黨企圖消滅我紅二、六軍團。敵眾我寡,為了牽制故人,上級決定由紅18師留在原地與敵人周旋。當時黎院長任該師電臺分隊隊長。在那殘酷艱難的52個日日夜夜中,他們以“革命理想大于天”的忠誠保證了電臺的暢通。有一次被敵人追得走投無路,他就帶領著隊員們不顧生命危險,將電臺拆分開給每一個人,大家緊緊抱著機器從高山上往下滾,才沖出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再將電臺安裝在一起,想盡一切辦法,修復電臺,與上級取得聯(lián)系……老將軍沉默了,他在回想難忘的歲月。我一直沒有讓攝像機停下來,我以為這些史料會成為我們發(fā)揚光榮傳統(tǒng)的生動教材。
我們要告辭了,黎院長說什么都不讓走。他說:“西電人到我這,一定要吃頓家常便飯。我已經(jīng)叫警衛(wèi)員去買面條了,就吃炸醬面吧。”我們看黎院長那么熱情懇切,也真是想再陪陪他,記得那頓飯吃得格外香……
(趙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