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1977年參加高考,1978年3月進入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電子機械專業(yè)學習。1991年受國家教委公派赴英國利物浦大學做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校工作。2002年至2012年擔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校長,現(xiàn)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子機械學科教授、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天線產(chǎn)業(yè)聯(lián)盟主席、中國電子機械工程分會主任、工信部電子科技委常委等職。長期致力于交叉學科——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研究,成果應用于嫦娥探月、神舟飛船、主力戰(zhàn)艦、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工程,主持了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審議批準的國家九大科技基礎設施之一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的創(chuàng)新設計。系我國高性能電子裝備機電耦合研究領域的奠基人與開拓者。201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豐富多彩”的青少年履歷
1977年的這場高考,不僅是我,更是我們這代人命運的“分水嶺”。如果沒有恢復高考,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我們,也許我的人生就是另外一種軌跡。
每當回憶起高考那日的場景,漫天的大雪和一張張緊張又興奮的臉龐就會浮現(xiàn)在眼前……1955年,我出生于河北冀縣。父親在天津工作,幼時,我是與母親一起在老家生活的。
我小學上了6年,六年級之后本應直接上初中,可正逢學制改為9年一貫制,即小學5年、中學4年,于是我又退回到五年級,然后才升初中,所以我小學讀了7年。
少年時代,母親就是我的啟蒙老師,她雖未上過學,但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1972年鄧小平復出,開始抓教學質量,即所謂教育回潮,這一年我上高中。那時候高中入學是在春季,都是通過嚴格考試錄取的,學生招得也少。那時全公社才招高中兩個班,約100人。
比較幸運的是,我在高中遇到了一批好老師。當時數(shù)學老師是河北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畢業(yè)的,物理老師是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的,化學老師是華東師范大學畢業(yè)的,外語老師是上海外語外貿大學畢業(yè)的,語文老師雖然是天津的一個知青,但她是位“老高三”。
特殊的時代背景,特殊的環(huán)境,注定我們這一代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半之后,張鐵生的“白卷事件”出來之后,我成為“失學”少年中的一員。
1973年年底,我們在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中高中畢業(yè)。
回家以后,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衛(wèi)運河修水利,當時我的工作主要負責測量土方。在那里工作兩個月之后,我又去了衡水湖工作,主要負責衡水湖的小湖圍湖工程,也就是把水用泵揚起來以后,灌溉農田,在這里又工作了半年。此外,我還曾當過司務長,負責后勤工作。這樣看來,我的履歷也是“豐富多彩”……
1975年,偶然的一次機會,我回到母校北漳淮中學教書。在這里當了3年民辦教師,當時我主講物理,兼代體育,后來也當過中學副校長。
原先上學的時候,我對物理一直有很大的興趣,高中畢業(yè)的時候自己已經(jīng)動手裝過一臺收音機,后來又學會了修收錄機、電視機。我還曾在冀縣農機廠學習組裝電動機,一天就可以裝一部鼠籠式三相異步電動機。
有一件事現(xiàn)在想來仍然歷歷在目。
在冀縣農機廠實習時,在廢品堆中看到了一個廢品發(fā)電機,我對管廢品的人說這個可以用來發(fā)電。他表示懷疑,在他眼里,這不過就是一個“廢鐵”,怎么能發(fā)電呢?因此,沒花錢就讓我用車拉走了這個“廢鐵”。
如何把它變廢為寶?春節(jié)前夕,我?guī)е鴥蓚€學生開始了這項“工程”——找了塊厚木板作為配電盤,并且配上電表和電閘……沒想到這個發(fā)電機真的讓我們給“救活”了。它也真的成為了村里的“寶貝”,我們利用它給公社供電,也給大隊部供電。
那是我第一次實際動手操作,也讓我與電子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意義非凡。
從徐家莊到徐家莊
1977年,22歲的我雖然算是有了工作,但是上大學始終是我內心最深的渴望。
然而,人生不會一帆風順,因為我姥姥家成分不好,推薦上大學的機會從來與我無緣。但越是這樣,我就越比別人更加努力、上進,也因此,我還曾被評為衡水地區(qū)的先進教師。
永遠忘不了那一天,廣播里傳來了高考恢復的消息——我的愿望要成真了!
河北高考的時間大概是在12月14或15號,當時只剩下一個多月的復習時間,我必須要爭分奪秒。白天我還要上班工作,只能利用晚上的時間來復習。
至今我還記得考試那天的情景,當時正值數(shù)九寒冬,大雪紛飛,我騎著自行車到二十華里之外的地方趕考。一起參加考試的人很多,每個人都很興奮,也很緊張。
第一天上午考語文,下午考政治,第二天考數(shù)學、理化,那時真正能夠決定命運的是數(shù)學、理化這兩門?;謴透呖嫉臅r候,很多青年又重拾夢想和希望,但是高考同時也是實現(xiàn)夢想最嚴酷的一條羊腸小徑。
考完數(shù)學后,我感覺發(fā)揮不太好,很多簡單的概念題都答錯了,感覺自己考得不行,沒什么希望?;丶乙院螅@年的春節(jié)我什么都沒有做,一直在看書,準備第二年重新參加高考。
所以,當?shù)弥约嚎忌系哪且凰查g,我實在是難以置信。后來,我從老師那里得知自己的平均分是72.3分。當時河北的初選是55分,55分以上才能通過初選,之后再進行體檢、政審。
這段經(jīng)歷告訴我,“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無論身處怎樣的環(huán)境,只要堅持自己的信念,理想終會實現(xiàn)。
我原本報考的是南開大學。以我的高考成績,當時選擇南開大學是沒有問題的。不過陰差陽錯,我被提前批次錄取的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以下簡稱西電)給錄取了。為此,我還專門從報紙上查詢這個學校,得知這是一所赫赫有名的軍工特色鮮明的全國重點大學。
上大學算是我第一次出遠門。之前,我連山都沒有見過。我們村子是公社所在地,我的小學、中學都在村子里,后來教書也在那,直到上大學我才真正離開“家”。
巧合其實就是緣分。1977年我是在冀縣徐家莊公社高考的,到西電之后,發(fā)現(xiàn)西電所在的地方也叫徐家莊,當時錄取通知書上說從鐘樓坐6路汽車可以到徐家莊,就覺得我跟徐家莊是有緣分的,我跟西電這個學校也是有緣分的。
母校是我另一個“家”
到了西電以后,我很快就被這所歷史厚重、對國家對軍隊和對人民責任感非常強烈的大學所吸引。進校之后才知道自己學的是電子機械專業(yè)。剛開始內心有點失望,但當自己真正了解這個專業(yè)后,就發(fā)現(xiàn)這個專業(yè)越來越重要。實際上,它是一個交叉學科,主要研究電子系統(tǒng)里面的機械結構問題。
那時,資源匱乏,基礎設施條件很差,校園里到處是防震棚、雞窩等,老大樓北邊的圍墻外全是農田,圍墻里邊也種著小麥,可謂百廢待興,但這些絲毫不影響我們77級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們要把失去的時間補回來。
因為西電原來是軍工院校,所以我們入學時依然沿用著頗多軍校的管理模式。譬如,每個班的班主任都要跟學生住在一起,早上6點鐘軍號一響,幾分鐘之內就要排好隊,班主任領著跑步,接著早讀,早餐后上課,晚上10:30吹熄燈號,等等。
那時的我們,享受在西電的一切,珍惜在西電的時間,學在西電,努力在西電!
時光飛逝,4年時間匆匆而過。本科第四年我選擇繼續(xù)留在西電攻讀研究生,1984年獲得碩士學位。
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1990年我順利獲得博士學位,1991年受國家教委公派,我有幸到英國利物浦大學做博士后研究。
我的英國導師、國際著名工程結構優(yōu)化專家湯普曼教授,他對我的指導和幫助是非常重要的,不僅讓我的學習視野變得更加開闊,而且讓我能夠有機會接觸到國際最前沿的知識、環(huán)境與學術氛圍。
至今回憶起那段時光,我都難以忘懷。這段時期的學習,確實讓我磨煉了自己的意志力和克服困難的能力。
“飲其流者懷其源,學其成時念吾師”,母校是我另一個“家”,我的根據(jù)地在這里。1994年底,我從英國歸國,開始在西電的教學生涯……
沒有高考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我們
1994年我回到母校后,就一頭扎進交叉學科——電子裝備機電耦合技術研究當中。1996年,學校推選我當電子機械學院院長。1998年4月我升為副校長,2002年4月開始擔任校長,2012年正式卸任。
從走進西電至今,從FAST到空間太陽能電站,從普通教師到校長,我破解了一道道難題,越過了一個個溝坎,一路走過來,我仍然在朝著科研這座山峰最高點的攀登當中……是我的導師葉尚輝先生這一代的知識分子,教會了我不懼任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要有敢啃別人不敢碰的硬骨頭精神。
可以說,沒有高考就沒有現(xiàn)在的我們。高考的時候我的年齡也不算小了,我幸運地趕上了末班車。
恢復高考是中國教育的一次撥亂反正,也是改革開放的序曲,不僅對中國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扭轉了當時流行的“學習無用論”思潮,糾正了社會風氣,知識又重新得到認可和尊重,無數(shù)有志青年愿意擠上高考這座“獨木橋”來改變人生。從此,全民開始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培養(yǎng)。
現(xiàn)在看來,高考始終是最公平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當然,任何事情都有兩重性,高考也不例外,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但不得不承認,它是不公平中最公平的一種方式。對于每一個考生而言,分數(shù)面前人人平等,沒有高考那些寒門子弟如何能上大學來改變命運?
改革開放已經(jīng)40年了,國家從貧窮到富有,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整個過程。1978年的時候,我們一個月才12塊錢生活費,助學金17塊錢,大學畢業(yè)也才每月50塊錢,而現(xiàn)在,大學剛畢業(yè)就能一個月拿幾千上萬乃至更多,和過去相比,確實是天地之別。
毋庸置疑,恢復高考是中國近現(xiàn)代發(fā)展歷史上的里程碑。沒有這個重大舉措,很難想象我們國家能發(fā)展到今天這個地步。
現(xiàn)在國家富起來了,那么,富了如何變強?我認為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教育是基礎。大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國家需要的有用人才。
回顧自己從恢復高考的首批大學生到今天,我深切地體會到,不管什么時候,人都要有夢想,不忘初心;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勤奮努力、堅持不懈。即使前方的路布滿荊棘,也應毫不動搖地砥礪奮進,勇往直前,將夢想變?yōu)楝F(xiàn)實!
(文/《中國科學報》馮毓璇 張行勇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