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不過是一個標簽,貼不貼這個標簽,人還是原來的人,水平和能力還是以前的樣子,并不因為貼了這個標簽而馬上提高。說實話,讀書、教書、做研究不僅是自己的職業(yè)要求,也是自己的興趣所在,這些已經成為我生活甚至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薄拔覂刃某缟小灰蚬麍蠓叫猩疲M因功名始讀書?’和‘只顧攀登莫問高’的精神境界。治學貴在興趣,不應有太多功利色彩,這樣才能無須揚鞭自奮蹄,我至少可以不用揚鞭自己走……”
這是2008年9月從北京領獎返校的第四屆國家教學名師獎獲得者劉三陽在學校歡迎會上即席發(fā)言的一段話,獲此殊榮的他依然那樣淡泊寧靜。
然而,淡定平實的背后卻有著耐人尋味的故事。
劉三陽從讀本科、碩士、博士,赴法國做博士后,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到成為學校當時最年輕的系主任,擔任第九屆和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獲得國家教學名師獎……一路走來,他的人生可謂色彩斑斕。
逆境成才,演繹傳奇家庭
周圍的不少人至今還記得,上世紀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10多年間,多家報紙、雜志、電臺和電視等新聞傳媒報道過劉三陽的傳奇家庭。
1990年《女友》雜志第2期上一篇題為《高原·土屋·親情》的文章,講述了陜西臨潼一對農民夫婦5個子女全部上大學的故事,其中有這樣一段溫暖而充滿親情的文字:
“切不要匆忙斷言,以為他們是名門望族,抑或一定家境優(yōu)裕。不,這是地道的一個普通農家,在陜西臨潼縣鄉(xiāng)村有他們溫暖的家,如今,偏僻的賈村那座土屋里,仍然有著他們慈祥、寬厚的爸爸和媽媽?!?/p>
文章壓題的是一張老照片和表格,表中列舉了劉三陽兄妹五人的學歷,照片是他們和父母的合影。
表格中第三行寫道:劉三陽,29歲,1982年初畢業(yè)于陜西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之后又于西北電訊工程學院、西安交通大學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現(xiàn)任教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近20年過去了,穿越時空隧道的,依然是那濃濃的親情、暖暖的筆墨和農家子弟自強不息的奮斗足跡。如今,劉三陽兄妹5人的事業(yè)都有了發(fā)展:大哥劉池陽是西北大學博導、國家“973”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二哥劉重陽在美國大學任教,四弟劉會陽在北京某大型科技企業(yè)任總經理,妹妹劉惠俠在深圳某制藥公司任高工。1995年,陜西省評出50名科技新星,劉三陽和大哥雙雙入選,一時傳為佳話。
劉三陽出生在陜西三原縣城,3年困難時期隨父母返回臨潼縣農村老家。他的父親知書達理,寫得一手好字,3年私塾的學力加上生性好學,使他成為附近小有名氣的文化人。大哥劉池陽,從小就是一個書迷,從各種渠道搜集和購買了許多書,包括文、史、哲、數(shù)、理、化和字帖等等。小時候的劉三陽受到父親和大哥的影響,有空就看書、習字、寫作文、做習題,養(yǎng)成了愛書愛學的好習慣。他說:“我們兄妹喜歡讀書,我從小對教師和有學問的人有一種本能的崇敬?!?/p>